fbpx

偵探出好吃蛋餅
就在天剛亮起的台北

比起午餐或晚餐,早餐是最能展現當地態度的一頓。如同酥軟可頌讓人憶起法國、黏糊牽絲的納豆想到日本,都能在腦海裡對應出美味畫面。而台灣的朝食文化豐富多元,讓口腹之慾有不少選擇性,屬於台式早餐的共同語彙──蛋餅,無論在蒸氣的傳統豆漿店或連鎖早餐體系,都能尋覓這一味。

 

 

1. 延吉街──秦小姐早餐店

蛋餅的討人喜愛,或許是因為彈性隨和的吃法,加入什麼餡料都不違和,西式的培根、火腿或起司最是常見。而來到秦小姐早餐店,蛋餅有些意想不到的搭配,江浙小點的獅子頭是母親家鄉味、下飯的開胃酸豇豆、辛香料十足的新疆豬排,不同餡料與蛋餅的新結合,但吃下的每一口都是能依循的家常味。

盛夏時分,秦小姐早餐店歷經一個月的歇業,裝修後在延吉街上有著新面貌。廚房移至了最裡頭,變得明亮清爽的座位區,點餐櫃檯也添入了科技系統,「新的菜單看得比較清楚」、「還是喜歡之前的樣子」街坊熟客們用新奇的眼光給與不同意見,第一代秦小姐們說就放手讓年輕人去做,雖然時代會變但口味依舊。

 

 

2. 大龍峒──重慶豆漿

廟宇和市場圍起的生活圈,是舊時最常見的聚落,想探究老台北的美味,怎能錯過大龍峒,這塊早於大稻埕晚於艋舺之後開發的區域,散落為數不少的巷弄美食。

鄰近大龍峒信仰中心的保安宮,有家深藏市場裡的蛋餅名店──重慶豆漿。

重慶豆漿位在市場中段的店面,在人車絡繹的小巷之中,暫停門口等外帶的摩托車沒有停過,老闆近乎一人作業,向內喊單,手邊桿著麵糊,又接著幫油鍋的餅皮翻面,重慶豆漿的蛋餅靈魂是菜脯的甜鹹點綴,酥脆的表皮撒上薄薄的胡椒,則是特地向中藥鋪訂製的佐料,咬下的酥脆與菜脯胡椒有著合拍的傳統搭配。

 

 

3. 三重──三重蛋餅大王

屬於淡水河左岸的三重,隱藏許多老饕們的口袋名單,早餐吃得好,心情也跟著美麗,那麼試試騎樓下的三重蛋餅大王。與午間過後的店家共用店面與招牌,簡單樸實卻是排隊名店,晚來了就可能撲空,而讓大家慕名而來的雙蛋蛋餅,在尖峰時段得拿號碼牌耐心等待。

蛋餅的雞蛋與餅皮比例,在大家印象中,蛋通常是包裹在裡面的配角,不過這裡是兩只蛋夾著鬆厚的麵皮,當然沒有不好吃的道理,再淋滿口味不厚重的特製醬汁,是炸蛋餅油膩的調和介質。

能自詡為大王的好吃魔力,來自一桶麵糰、一桶蛋,交替在油鍋中來回組合,簡單材料構成人間美味,老闆說每日收店前平均用完兩三桶。

 

4. 大橋頭──津津豆漿店

就像家附近都會有的傳統店舖,津津豆漿店守護居民的早晨氣力已經有67年,平均年齡都過半百的阿姨們,從太陽尚未升起的凌晨四點鐘,開始亮燈磨豆的製漿日常。牆上菜單項目簡單,但個個皆為台式經典,每桌必點的蛋餅,不只是字面上的單純,這裡的蛋餅有專屬的鍋爐,掌勺的阿姨俐落地將桿平的麵皮丟入油鍋裡,等待表面澎皮後翻面,再加蛋與韭菜,變成金黃色後起鍋,看似簡單卻是累積了二十幾年的手感。

津津蛋餅的獨門好味來自韭菜的助攻,沒有多數人害怕的嗆口辛香,過油後的韭菜挾在酥脆的餅皮裡,中和了油炸食物吃到最後產生的膩口,代表台北味的油炸系蛋餅,肯定不能漏掉津津豆漿店。

 

5. 北投──無名碗粿蛋餅

無論是酥脆口感、厚實有咬勁的蛋餅,對南部胃的人來說,這都不夠滿足,想尋找南方口味,離開台北的蛋黃中心就能覓得,從捷運北投站步行五分鐘,來到被稱為北投家具街的中央南路,在隱密巷內的攤子,沒有明顯店面的指引,在地口耳相傳了四十餘年,靠得是80歲婆婆的傳統手路。招牌碗粿仍用爐灶製成,蛋餅皮則一張張費工地煎,咬下的軟嫩滋味,好吃有時不只是味覺上的直覺,還有連結美好記憶的反饋,伴著麵糊婆婆說她差不多要退休了,和著地瓜、蔥的麵糊將會由媳婦延續下去。

 

早餐店來往的長輩都是騎著腳踏車來吃,話家常的點餐對話,然後熟門熟路自己倒豆漿或米漿先暖胃,等著熱騰騰的食物送上桌。早餐是一日最初的動力來源,而早餐店也串起人與人的食光記憶。

 

PHOTOGRAPHER|多麼
ILLUSTRATOR|Dona

More Stories
5 種讓人更想懶在家中的居家升級對策